您好,欢迎来到教育装备网!登录注册新账户

http://www.ceiea.com/zt/2022/ceeia/
全国教育辟谣平台

高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的三重向度

http://www.ceiea.com2024年03月29日 09:35教育装备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传统知行观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创造性运用。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总要求,坚持政治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切实推进改革创新。

  立足政治性

  明确教学内容

  大学生正值人生发展、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最重要的阶段,面临的人生课题、人生选择、人生矛盾相对集中,因此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特别是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引领。思政课程是意识形态在高校课程中最核心的表达,政治性是思政课程的首要特征。教育目的的制定和提出,以及贯彻与落实,都不只是纯粹的教育行为,同时也是复杂的政治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立足政治性,传递意识形态所要求倡导的价值、理念与意义,使大学生群体达成政治认同,形成共同目标,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课堂上传递的内容,或多或少支配着学生的所学所悟,形塑着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这是思政课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是谁的知识?知识以什么形式呈现?知识如何被选择?由谁来选择这些知识?通过这些知识要达到什么目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必然伴随利益的需要和价值的判断,必须是值得传承下去的精华和合法的文化。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把控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是首要工作。一是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建设案例库、素材库和在线示范课程库等资源,研制开发精品课件,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要树牢教师责任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学好教材、讲好教材、用活教材,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使命,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当好大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三是要努力创新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坚持把教材内容与党和国家的现实课题结合起来,从纵向历史视角为学生理清发展脉络,在横向中外比较中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以生动实践实例为学生阐明思想的现实意蕴,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思政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继而在实践中站稳政治立场、笃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亲身实践砥砺强国之志笃定报国之行。

  基于社会性

  挖掘教学资源

  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思政课教师要观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土壤,拓展思政课堂的教学空间,使之同步于社会、衔接于社会,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相融相通。

  一是要深入挖掘社会素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研究社会、分析问题,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识国情、知民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提升综合素质,厚植家国情怀。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伟大梦想激发出伟大实践,造就了中国速度、中国奇迹。教师要善于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素材库,讲好中国故事,引领学生接受和认同转型中的时代特征与进程本质。例如,中国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进程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事迹、动人故事,教师可将这些成果成就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带领学生深入现场开展调研和访谈,以生动实践为根基讲出思想的鲜活,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亲历价值认识、价值分辨、价值判断的过程,延展个体生命的价值维度,实现价值生成和意义建构,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国家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现中国精神,感应时代脉搏。

  二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高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思政教育体系,凝聚起不同领域的教育力量和集体智慧。积极邀请关心教育的先进代表人物进校园、入课堂,以开设讲座、指导活动等多种形式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使思政课教学成为一个真诚的倾听和接纳过程,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生命碰撞、精神相遇,从而增强思政课的生命力、感染力、说服力,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共情力、鉴赏力。同时,加强与社区、企业、政府等的联系,建立困难家庭帮扶、社会公益服务、企业劳动体验、政府服务支援等多种志愿服务体系,完善思政实践课程学时学分认定制度,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引领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利用社会资源给大学生讲授一堂堂真实情境下富有生命力的思政课,推动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联动。

  结合实践性

  变革教学方式

  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之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政课教学的显著特征。思政课只有真正走近师生、武装师生,才能更好地体现价值、彰显力量。然而,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该讲的知识点都讲了,自然而然会被学生所理解。事实上,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常常无法像传授事实性知识那样,通过简单直接的“口述”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而是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弄明白或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自己的见解。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育人”得到教师广泛、深刻的重视,“实践育人”却常停留于形式、浅层,价值和作用未被充分挖掘。虽然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实践学习是促进其应用和迁移知识、产生内驱学习动力、缓解学习枯燥感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变革教学方式,摒弃自上而下的强行灌输,不能只给“现成结论”,将学生当成物化的“容器”,而要观照自然、社会与人的身心一体,重视实践性、体验性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学生主体性成长的需要。

  一是要把思政课上到田野里、讲在大地上,通过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建设相关教育主题的实践教学基地等,促进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活动中以小班模式配置指导教师,为师生交流留足空间。鼓励各院系书记院长、知名专家学者带头讲学,带领学生走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充分盘活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场地资源与教育元素,通过研学、参观、职业体验等丰富形式,构建“学、研、讲”一体联动机制,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课“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不断提升育人实效。二是要把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项目化实施作为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突破口,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以短视频创作、文艺展演、电影观赏、海报宣传展等话语体系和展现方式呈现学习成果,指导学生在项目主题提炼、项目方案制定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以致用、躬身力行,在实践中体悟由“我”到“我们”的群体团结感,建构群体身份、增进群体联结,并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梦想不成为空想,需要理论学习奠基,更需要实践历练支撑。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依托理论教学、寓教于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特殊教学组织形式,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全球化发展浪潮中的优越性,引领当代青年在学思践悟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进而将“小我”融入“大我”,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作者黄彩虹单位系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邹小燕单位系福建林业职业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系教育装备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
“一带一路”国际教育装备创新发展大会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展会会刊